中国兵器内蒙古一机集团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数控生产车间里,机器轰鸣,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冷却液的混合味道。一台台车床前,工人们熟练地操作机器,打磨出各式各样的零件。
车间一边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里,一名女数控车工手拿零部件正在跟同事们热烈讨论。短发干练,笑声爽朗,蓝色工服掩饰不住一身英气,在一群男工中非常显眼。她就是中国兵器关键技能带头人、刚刚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的赵晶。
前几天,她接到一项科研产品的攻关任务。零部件形状特异、结构较为复杂、操作难度大,是她从来没做过的。她带领技术人员经过一周“白加黑”的攻关,胜利达成目标。接着,就又投入新一轮的攻关。
“也没什么特别的,遇上问题就想办法解决呗。”轻描淡写的背后,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钻研,无数次孜孜不倦的尝试。
刚参加工作时,她从最基础的磨刀学起。磨完刀必须水洗,冬天车间温度只有六七摄氏度,手一沾水就冰凉刺骨。生产时,铁屑迸溅,她的双手常常布满细小的伤口,还要时不时在冷却液里浸泡。每一张图纸她都要反复琢磨研究,直到弄懂为止。
液压传操部件精密加工是我国重型装甲车辆加工制造的核心难题。几年的磨砺,她练就了薄壁加工和套类零部件高精度加工的绝活,独创了“一位双刀套类零件操作法”,加工精度从最初的毫米级公差飞跃至微米级,产品合格率提高到99.7%。凭借“精密加工”的绝活,她先后攻克30余个型号、数百种零件的加工难题,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授权,创造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。
一次,在某国家级型号试验项目的备件生产任务中,产品设计加工精度要求达到0.005毫米,而当时厂里加工精度约为0.03毫米。时间急、难度大,没人敢接手,赵晶主动请缨,反复试制,一遍遍研究参数、琢磨工艺,经过五天四夜连续奋战,最终顺利达成目标,产品一次合格率达到100%。
在某新型主战坦克发动机制造任务中,她自行设计一系列加工方法,连破十余项技术难题,确保顺利实现定型批量生产。
在某阅兵重点装备制作的完整过程中,她完成多个瓶颈问题的攻关任务,该型装备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……
别人干不了的,她来;别人不愿意干的,她来。十几年如一日跟金属、图纸、机床打交道,她却乐在其中。“哪怕再小一个零件,最终也会成为战车的一部分。每加工一个零件,都是在为国防事业作贡献。”赵晶说。
“很多工艺、产品已达到标准,过了技术关,但却过不了她自己那一关。”工作室同事杨成杰说。一次攻关一个零部件,赵晶和同事们经过研究已达到操作要求,但她不满足于此。下班后她独自一人研究到深夜,第二天拿出了更高效更精确的方案,产品一次合格率达到100%,效率是原来的一倍。
同事们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她精益求精、顽强拼搏的精神打动。2008年,赵晶代表包头市参加自治区数控大赛。当时孩子才6个多月,正处于哺乳期,赵晶就带着孩子和母亲一同参加比赛。她在赛场拼搏,母亲带着孩子住在宾馆,比赛一结束,她立刻赶回宾馆为孩子哺乳。那次比赛,她取得了内蒙古第一名的好成绩,顺利拿到了全国比赛的入场券。
如今,她的主要职责除了技术攻关,就是培养青年技工。她把多年的读书笔记、操作经验编写成数控加工培训教材,丝毫没有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技工,并依托自己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对他们进行培训。多年来,累计培养技能人员1000余人次。“一代又一代的兵工人都是这么过来的,我要把兵工精神继续传承下去。”赵晶如是说。(记者霍晓庆)
张颂文与荣梓杉第三次合作 《看不见影子的少年》讲述老警察和“失踪少年”双向救赎